蘇州黌論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當前所在位置:黌論首頁 / 專家團隊

專家團隊:EXPERT GROUPS

Angus Macleod 教授
Angus Macleod博士在光學領域共發表過200多篇作品,其中包括The Film Optical Filters這本書,目前已經是第三版了。他是亞利桑那大學光學學科的名譽教授和Thin Film Center Inc的總裁。鑒于他在教育和研究領域的卓越工作,獲得了2004年Life for Thin Films的European Vac-uum Coaters獎項,2002年Nathaniel H Sugerman Memorial的SVC,1997年OSA的 Esther Hoffman Bel-ler獎章和1987年SPIE的金獎。他在全球講授光學課程,現在已經超過200場。他還專門研究易于理解的教學技巧和邏輯思維,使得復雜的理論便于理解又避免過于簡單化。
George Lawrence 教授
George Lawrence是美國AOR(Applied Optics Research)公司的總裁,是GLAD軟件的創始人。他作為一個物理光學建模的領導性研究員20多年,并且作為亞利桑那大學光學中心的副教授講授Lens Design和光學建模課程。他在1980年獲得亞利桑那大學光學中心光學博士學位。
Frank Wyrowski 教授
Frank Wyrowski教授是現代光學系統建模和應用開發的先驅。基于幾何光學和物理光學仿真方法的組合建模技術是現代光學建模的必然趨勢。Frank Wyrowski教授在光學建模和設計上開創性地引入了場追跡的概念,并與他在耶拿大學和LightTrans公司的團隊一起始終致力于場追跡平臺的研發, 立志使其成為準確、高效的新一代光學建模與設計工具。LightTrans公司出品的 VirtualLab軟件就是一款先進創新的基于場追跡技術的光學建模和設計軟件。
1988 年獲得德國埃森大學應用物理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Digital Signal Encoding in Opt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1992 年,獲得埃森大學Dr. habil,發表論文Diffractive Optics on the Base of Scalar Diffraction Theory。后就職于荷蘭埃因霍溫飛利浦公司,從事激光材料加工,側重于衍射光學的應用。1994 年,擔任柏林光學研究所全息及衍射光學主任。1996 年,任命為德國耶拿大學(Jena)技術物理教授。1999 年,成立LightTrans 公司。2014年創辦Wyrowski Photonics公司。Prof. Frank Wyrowski教授發表論文100 余篇,涉及衍射光學、全息學、信息處理、半色調以及光學建模與設計。任Diffractive Optics for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一書主編 (與 J. Turunen合作)。2004 年,被吸納為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員,2003-2005 期間擔任該學會理事會理事,時任《Journal of Modern Optics》主編.2013年受邀成為中科院訪問學者,同時受聘為哈爾濱工業大學客座教授。
Christopher Andrew Clark 總監
Essential Macleod軟件的開發者之一,現擔任美國Thin Film Center公司的研發總監。畢業于英國蘇塞克斯大學的電子工程系,注冊工程師。Chris Clark曾在布賴頓技術學院擔任講師職務,在各種系統(從雷達探測到光學檢驗)的計算機和軟件開發中積累了大量經驗,于1993年加入Thin Film Center。他主要負責Essential Macleod軟件的開發工作。已在光學薄膜類的期刊上發表超過20篇論文。
Ernst-Bernhard Kley 教授
他的研究領域是微米和納米光學元件以及它的應用。他推動了蝕刻技術,光電子束光刻技術,特別是電子束和灰色色調光刻的結合。目前,他是耶拿大學弗里德里希 - 席勒應用物理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of Friedrich-Schiller-University Jena)的微納光學集團主管。該組織對不同電子束系統的研究有著長期經驗,并以此廣為人知。
Dr. Ernst-Bernhard Kley是100多篇科學論文的作者和共同作者,并參與組織了一些會議。從90年開始,他是30多個歐洲和國家項目的合作伙伴,并與多家國際合作伙伴合作。
Christian Hellmann 首席執行官
Christian Hellmann(1983年生于德國梅澤堡),大學就讀于聯合教育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2005年畢業,畢業論文為優化算法。在攻讀雙學位期間就職于Robert Bosch GmbH Reutlingen公司,該公司為汽車技術創新企業。
Christian Hellmann于2006年正式加入LightTrans GmbH,LightTrans公司在過去10年間一直致力于光學模擬和設計軟件VirtualLab™的研發。2005/06的重新設計使得VirtualLab™成為市面上第一款場追跡軟件。Christian Hellmann 自從2006年加入公司起即是VirtualLab™軟件的主要研發者之一。其扎實的計算機專業背景,對于VirtualLab™軟件的并行算法和高效的內存管理有著重要影響。此外,其研究領域包括場追跡和光學設計方法,尤其擅長于照明領域。開發了超短脈沖模擬的高效的算法以及設計和微型光學系統的LED成形的仿真方法。除了技術方面的貢獻,也從事設計了VirtualLab™軟件易于使用和舒適的用戶界面。
2011年,ChristianHellmann擔任LightTrans公司副總裁一職至今。近期一直從事于照明系統的模擬設計的有效方法的研究和開發。此外,還與他人合作發表了系列關于程序和研究的論文。
Hagen Schweitzer 博士
Hagen Schweitzer博士,1974年10月5日出生于東德的Jena。他從1994年到1999年期間在德國Jena的Friedrich-Schiller大學學習物理,之后以‘波動光學系統設計’學位論文完成學習階段。畢業以后,他有一年的時間,擔任Friedrich-Schiller大學應用物理學院的科學助理。從1999年的學習開始,Hagen Schweitzer博士就已經擔任在 Jena 的LightTrans GmbH公司顧問工作。而自2001年開始加入公司,而從2004~2009年間擔任公司技術總監,這段時間內他負責光學系統的發展,包括:光束整形(shaping)、分光(splitting)以及光的漫射(diffusing)等等。
2001年-2009年在LightTrans GmbH主要負責開發LightTrans Virtuallab光學系統軟件,例如:光束的整形,分束和擴散。同時,他也參與光學仿真軟件LightTrans VirtualLab的研發。2009年LightTrans VirtualLab UG成立后,他就負責VirtualLab軟件的營銷工作。Hagen Schweitzer博士從2009年開始在該公司擔任技術總監。同年他也在Jena Friedrich-Schiller大學完成博士論文:‘以高數值孔徑來設計與分析激光束整形系統’
康果果 博士
分別于2003、2008年獲北京理工大學工學學士、工學博士學位;2008年4月-2011年5月在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做博士后,期間前往東芬蘭大學做訪問學者1年,2011年6月入職北京理工大學光電學院,任講師,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納米光學、全息光學。
近年來,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和《Optics Letters》等國際物理、光學類期刊上發表文章40余篇,公開專利2項。
入選2012年度“北京理工大學優秀青年教師支持計劃”;獲得2012年度儀器儀表學會“金國藩青年學子獎學金”。
黃忠偉 教授
黃忠偉博士1978年畢業于臺灣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隨后負笈美國,先后于堪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工業工程碩士,以及電機暨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并于1990年獲得美國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電機暨計算機工成博士學位,主修電磁波繞射。其后短期任職于美國Vetronics公司擔任軟件設計工程師,主要任務為設計貓犬科動物心電圖診斷程序。1991年始任職臺灣科技大學電子系廿余年至今,目前為電子工程系專任教授,光電工程研究所合聘教授,并兼任色彩照明科技研究所所長。任職臺灣科技大學期間,除教授光電相關專業課程達數十門,指導博碩士班學生畢業共80余人,與產業界關系密切,執行多項大型產學計劃。其專長領域涵蓋:成像與非成像光學模擬設計、照明設計、背光板設計、繞射組件光學、應用光電系統設計、自然導光系統與光學模擬分析、圖像處理,光訊號處理、光通訊、光傳感器、人因工程等等。近年研究發展重點在于自然光照明,在此項重點項目上已經發表近百篇的期刊及研討會論文(主要為SCI 期刊及研討會論文),目前擔任國際SCI學術期刊Energy, Appied Optics, Opt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Display Technology審查委員,出版書籍6本,所申請與獲得之專利件數達卅余項,智財權利區域包含臺灣、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及歐盟等國家地區。黃博士近年更積極參與歐盟計劃(EU FP-7),為兩項歐盟計劃分項主持人,包含有: 1. CETIEB (10國參與) (2011.10~2014.09) 2. EcoShopping (13國參與) (2013.10~2017.05)。此二歐盟計劃的目標,在結合跨國環境能源專家,進行光應用于能源環境的優化。
李正中 教授
李正中博士1983年畢業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光學中心, Optical Sciences Center, University of Arizona, USA,專長為薄膜光學、真空技術、薄膜制鍍及測試、干涉光學、光學工程、光學薄膜與色彩顯示等。從事高等教育三十余年,培育碩士生及博士生共約200位。發表國際學術期刊與會議論文500篇以上,為美國光學學會Fellow及國際光學工程會Fellow,曾經擔任國際光學工程會Fellow遴選委員會委員,國際光學工程會Fellow遴選委員會主席,國際數種重要會議學術委員會之委員, 21種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審查員。著有中英文專書,其中之一的中文書“薄膜光學與鍍膜技術” 于1999年出版,2012 年第7 版,該書于2002年被翻譯成日文“光學薄膜と成膜技術”,2008年第四刷。近三十年來曾擔任美國、日本及臺灣數十家薄膜技術顧問,輔導數十家公司產業升級,技術移轉數家公司,曾為其任職學校以外之產業界、研究單位及其他學校開授二至三天的短期培訓課程68次。
姚多舜 老師
1962年畢業于北京理工大學,同年分配入伍到當時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第五研究所工作,1965年集體轉業到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零五研究所。擔任過科研開發處處長,現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研究生導師。1968年參加研制的某軍品指揮鏡項目及1970年任編輯組副組長兼(下冊)組長參加編制的《光學儀器設計手冊》,兩項目均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6年至2003年先后參加研制的多項軍品項目,任項目組長,主任設計師,多次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和科技進步三等獎等不同獎項。1986年成功編制《雙優選阻尼最小二乘法光學設計軟件包》,1993年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984年在〈光學學報〉上發表的《光學自動設計雙優選阻尼最小二乘法》一文在國外引起一定反響,得到了著名英國帝國大學認可,該校用此優化方法編寫的光學設計程序,收入到英國帝國大學程序庫(Imperial College Version 15 lens design program)。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編寫并不斷完善了OCAD光學設計程序。該程序可適應我國光學行業各項相關技術標準,包含一些典型光學系統特別是各類變焦光學系統的初始結構自動設計,還可自動繪制光學系統圖、棱鏡圖以及各類光學零件圖紙,具有較強的自動繪圖功能。擔任項目組長及主任設計師參加研制的兩個項目分別參加了國慶50周年和60周年首都閱兵。1999年被陜西省政府授予建國50周年國慶首都閱兵裝備工作先進個人。
譚小地 教授
1984年獲山東大學理學學士,1990年獲北京理工大學工學碩士,2001年獲東京大學工學博士。2012年獲批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光學理論教學、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在光學信息處理、光信息存儲、光學信息顯示和光學測量等領域有著長期的理論研究和產品開發經驗。研究方向為信息光學,主要內容包括:波動光學、光學全息、光學測量、圖像處理、圖像加密、光學信息處理、光子晶體、液晶顯示技術、三維立體顯示技術、以及數值計算和計算機控制等。
曾在日本Sony公司任高級技術分析師(Senior Technology Analyst)、主任研究員(Distinguished Engineer)、光學技術經理(Optical Technology Manager),主持過三維立體顯示技術和液晶顯示技術及產品的開發工作。擔任面向全公司職員的“光電子學基礎及應用”課程的教師。曾在日本Optware公司任高級工程師,主持開發過新型全息式存儲光盤技術。為國際工程光學學會(SPIE)、美國光學學會(OSA)會員、中國光學學會高級會員、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會員,以及國際學術會議的組委會成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索尼核心裝置開發本部部門長賞1次。發表學術論文80多篇(其中特約論文和報告18篇)、合作著書1本、已公開專利9項。 社會兼職:國家外國專家局重點引智項目評審專家。
劉書鋼 教授
1980年西安理工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獲學士學位,1984年中科院光電所獲碩士學位,2000年獲得英國諾丁漢大學光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2000-2010年英國諾丁漢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后任博士后、研究員和高級研究員。85-1996年黑龍江大學副教授,2010年6月作為人才引進聘為黑龍江大學教授,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2017年12月開始任北京中龍益誠科技公司首席專家。長期從事光學教學、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在光學顯微鏡的成像、光學測量等領域有著長期的理論研究和產品開發經驗, 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5項。 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AFM成像技術、 SPR生物顯微成像、矢量偏振光的應用研究、多軸籠式光學調整架系統。 在教學研究方面提出了“實驗教學走入本科課堂和教學中的看球理論”,并且與訊技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提出了虛實結合的理念,即使用VirtualLab模擬實驗系統(虛),使用多軸籠式結構搭建實際的實驗系統(實),在探索過程中得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認可和好評。
張斯特 博士(德國耶拿大學,德國LightTrans International公司)
自2010年于中山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取得理學學士學位后,即赴德國耶拿大學繼續光學專業的碩士學習研究,期間獲得阿貝光學學院碩士項目獎學金。在2013年獲得理學碩士學位后,進入耶拿大學-應用物理研究所-應用計算光學組攻讀博士,期間發表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十余篇,并與應用物理研究所-超快光學組以及夫瑯禾費應用光學與精密工程研究所開展聯合研究題目。2018年,張斯特于耶拿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耶拿學習期間,張斯特的研究興趣集中在基于場追跡的光學模擬和設計,其中包括較為基礎的光學問題,如使用平面波分解計算任意光束在平面上的反射折射,使用傅里葉模態法計算任意光束在光柵上的衍射,同時也有極具實用性的課題,如對脈沖光的時間-空間整形的分析,基于Fox-Li方法的激光諧振腔中橫模的計算。當前的研究重點是光在各項異性晶體中的傳播的模擬,其中包括應力雙折射效應以及基于雙折射的各類光學元件仿真。此外,張斯特的研究興趣還涉及諸如光學倍頻,混頻,參量放大等非線性光學效應。
吳新民博士 合肥翰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
吳新民博士,1987年武漢大學物理系光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2年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獲碩士學位,2002年獲得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1987-2001年解放軍測繪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三等 獎二項。2002-2017年先后在訊技光電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影來登(上海)顯示技術公司、柯惠醫療(中國)技術中心、億思達科技集團、成都成億光電等公司從事光學軟件、DLP投影系統和醫療器械、激光顯示方面的研發和產業化, 2017年5月開始任合肥翰視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從事激光新型顯示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長期從事光學教學、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在投影光學系統、投影成像系統、光學測量等領域有著長期的理論研究和產品開發經驗, 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授權發明專利4項。
(注:排名順序不分先后)
Copyright © 2016-2022 蘇州黌論教育咨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苏州黉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